本帖最后由 乐呵 于 2023-7-7 14:09 编辑
乐道院的原貌
潍县乐道院至今已经建院140多年了,随着日月变迁容貌已改,那么原来的乐道院是什么样子呢?现凭记忆将五、六十年代以前的乐道院大体模样写给大家,以供参阅了解。
一百四十多年前,北美长老会牧师狄乐播受命来潍县建立了教会、学校和医院,命名为“乐道院”。“乐道院”建在潍县城东南约六华里处,当时人们惯称“洋楼”。 五、六十年代以前的乐道院,基本上还保持着原来的面貌,从远处眺望,那里有潍县最高建筑物广文中学的“大钟楼”、教会的“大教堂”和医院的“十字楼”,鲜艳的红色瓦房,掩映在翠绿的参天大树中,景色十分可观。“乐道院”地处美丽的虞河南岸,周围设有高大的围墙,正门(北门)是两扇黑漆大门,门楼正上方刷有“乐道院”三个大字的横匾,门两旁各有一座半米多高的青石墩,人们喜欢坐在上面休闲纳凉,此门已于上世纪中期垒墙封闭,医院、学校等单位也都各自改走南门了。 进入正门有一条通往学校和教会的马路,马路两旁生长着高大的白杨树,往前走是两层高的“道学楼”,这里是教会讲道的地方,在这里会经常听到祈祷声和赞美歌声,解放后由医院作为眼科楼使用,是当时医院门诊部的一部分。右面(西)石坝上面靠北院墙建有一座圆棱形大教堂,它是西洋式建筑,白墙红瓦,园形琉璃窗子,八角尖顶,既华丽又庄重,建造别具一格。教堂经常有聚会活动和礼拜,教堂顶上时常有大群大群地斑鸠、鸽子“呼啦呼啦”地飞来飞去,有时成片的落在楼顶上“咕咕”叫,人们天天浸沉在它悦耳地“歌声”。教堂周围的大柏树林里每天傍晚都有无数飞鸟夜宿,嘻闹欢叫,很惹人喜欢,此教堂已于六十年代末文革中被拆除。大教堂的西北角围墙内是一座观星台,实际也是一座岗楼。
再往南走就是广文中学,从马路南头进入开放式宽大的东校门后,可见西面与北面各有一排西洋式建筑风格的二层教学楼,教室内不时传出郎朗读书声和歌声,课余时间校园里同学们作广播体操,追逐玩耍,十分活跃。教室的西面是学校的体育场,学校的体育活动开展得很好,一年数次的运动会十分壮观。最北边(后面)是一片学生平房宿舍区和教师宿舍区,房屋院落整齐清洁,整个校园内树木非常茂盛,空气十分清新。这个学校无论在教学还是文体活动方面,在昌潍地区都是名列前矛的,曾经培养出众多优秀学子。学校高大的“钟楼”上,悦耳的钟声“嗡嗡”地响彻潍县城,它是学校师生起居作息的“号令”,也给全城人播报着钟点,它的声音十分温馨与亲切,钟楼的顶部已于七十年代拆掉,“大钟”现放在“潍县集中营纪念馆”用作展览了。 最南面便是环境幽雅的“南外国院子”,园内奇花异草,大树参天,十分清静,外人很少入内,鸟儿在一米多高的树杈上筑巢,这里有着异域美景,国外风情,很有身处青岛“八大关”的感觉。这里有数座青砖红瓦小洋楼,曾经住着美国人雷牧师、吴牧师和黄乐德牧师(乐道院长)等几位教职人员。不少外国人最后留在了中国,当时在院子的南端,可见不少他们的卧式墓碑。 走进乐道院铁栅栏东大门(医院北门),左边是医院的“十字楼”,各科住院病人都在那里,那时医院人员少、全院职工不足七十人,设备差,最大的医疗设备是一台10毫安的x光机,医院用电由自己的电机房磨,用的水是土自来水,要工人用压水井一下一下地把水压到“小水楼”上去,条件虽差,但医院的工作人员天天出出进进,忙忙碌碌为患者服务,还是很好地担负起了昌潍地区各县、区重病、大病的诊疗任务;医院还设有护士学校,培养出了大批合格的好护士。我四、五岁时曾在十字楼北面扶着一棵小柏树照过像,八十多年后的今天已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了,见了面如老友重逢,非常激动又十分亲切呢!大门两边各有一排小平房,是医院职工居住的地方,我小时候曾跟父母住在这里。西面平房前面有一个黄色厅房,解放前曾是医院的门诊部,美国人梅仁德院长经常在那里上班,解放后改为总务处,以后被拆除。再往前走,上去台阶是数座西洋式小楼房,称为“专家楼”,张冠增、张斟滋、于岩竹、刘兰芳等多位知名专家都住过这里。医院东南角还有一个“小岗楼”,这是为护卫医院而建的,晚饭后人们喜欢到上面去浏览野外景色。 乐道院外还有南、北乐道村,村里有不少人在医院工作,孩子们在广文中学和广文附小上学,人们都非常熟悉。乐道院外虞河北面不远处,是解放后建立的“昌潍医士学校”(现潍坊医学院),原来有一小木桥与医院相通,后来建起了虞河大桥使学院与医院连接在一起,十分方便了。乐道院是一个别有风味的地方,一踏进乐道院的大门,便会有一种肃穆、清爽,安全,像脱离尘世的感觉,这是一种十分温馨的感觉。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变迁,乐道院原来的“芳容”基本无存,后来的人们了解的就少了,我在乐道院长大,对其有深厚的感情,了解的也多一点,为此,特试着写出从前乐道院的大体“模样”,帮助大家了解那段悠久的历史状况。 近期看了衣向东的长篇小说”乐道院‘’后,同老伴再次来到市人民医院十字楼,潍县集中营博物馆参观,受到了馆长的热情接待,见到博物馆的展出资料较前更加充实新颖,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深受感动。因十字楼是我的出生地,在这里度过了我的少年时代,因此对这里感到旣熟悉而又特别亲切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