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便捷登录,只需一步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搜索
查看: 5990|回复: 10

丁氏世家与十笏园/孙敬明(转发齐东野先生原帖)

[复制链接]

152

主题

1万

回帖

2万

积分

大学二年级

wfits币
0 个
注册时间
2009-3-11
UID
21051
发表于 2009-8-14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活地图 于 2009-8-14 10:47 编辑

特编辑并转发齐东野先生的原帖《  (转载)孙敬明:丁氏世家与十笏园》以方便众多网友阅读。
      孙敬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和古钱币研究家,是潍坊市文博界泰斗级专家、学者。本文风格高古,知识、信息丰富。诚望众多网友耐心、仔细研读。


丁氏世家与十笏园

孙敬明



    依据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的观点,研究解析人类历史发展时期的家庭宗族,尤其是世家望族的兴衰荣枯,其对于探讨社会内部结构、人类调解协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均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潍坊自古人文昌明,历史上杰出人物的出现,均与世家望族有着密切的关系。仅以潍县为例,明清两代先后就有胡邦佐、刘应节、王岸泉、高桂与郭尚友、陈官俊、张兆栋、丁善宝等八大世家名门。研究八家兴衰发展,发现其各有内在的规律与特点。历史上八家的门第荣祚多随风吹雨打而去,迄今所见唯一留存于世的,则即丁善宝世家的十笏名园和之周近的住宅门庭,并且已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笏园乃江北明清园林的杰出代表,素有鲁东明珠之称。“北国园林能饶水石之胜者,以此为最”,可谓蜚声天下,名冠古今。并且丁氏望族自明初迁来潍县,诗书经营,和善发家,崇尚高雅文化,追慕清操名德,文风绍继二十余世,约近六百年的发展而绵延无穷。凡此不仅对于研究潍坊文化,而且由此推及潍坊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构成中的地位,均具有十分重要和典型意义。  
    我们经过对潍坊近六百年历史的探研,重点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环境来分析潍县明清八大世家望族家门个案,从中观察其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社会的对应关系,可以发现,与时俱进,和谐发展是其共同的特点。为了具体而客观的展现潍县明清两代的人文风华和名园的清幽典雅,以及绵延无尽的门第书香,以揭示名门望族的精神世界和高雅的哲学理念,而专门以十笏园为依托,对丁善宝世家近六百年的发展历史做大致的复原展示。让人们在享受清幽典雅、朴素纯真的诗书园林文化与大自然和谐的融为完美一体的同时,以陶冶情操,熟悉历史,启迪心智,追慕先贤名德而创造美好社会。     
诗书世家

        ()潍县丁氏世家,其远祖出自齐国肇封之君姜太公,太公之子吕??,号曰丁公,丁氏之称自此而始。其直接迁潍始祖为丁山,是元末武将,武昌人,丁兴之三子,丁兴因随明太祖朱元璋征战有功而受封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驻地),其子孙则由海州分迁诸城、日照、潍县、寿光和黄县(今龙口市驻地)等地。
    明清以来,丁氏子孙比较知名者,如诸城清代丁惟宁、丁耀亢父子,日照则有现代科学家丁肇中,黄县则有民国总统府秘书长大学问家丁佛言,潍县清代则有丁善宝、丁毓庚、丁叔言、丁锡田,以及当代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丁伟志等。 

评分

参与人数 1 +4 收起 理由
老赵 + 4

查看全部评分

152

主题

1万

回帖

2万

积分

大学二年级

wfits币
0 个
注册时间
2009-3-11
UID
21051
 楼主| 发表于 2009-8-14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活地图 于 2009-8-14 16:12 编辑

1# 活地图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始祖丁山迁潍,卜居城南门,生计艰难,人丁不旺,后世子孙有分迁至乡村者。至明天顺年间(14571464),始有丁琰为河南太康县训导,丁俊为安徽桐柏县县丞。其后家业渐兴,及至明清鼎革,丁氏世家逐渐发展,到嘉庆、道光年间,丁氏由丁庸行、丁克成以及丁廷模、丁廷举、丁廷选、丁廷珍等三代经营家资巨富。有清一代,人物辈出。其中进士有丁廷模、丁良翰、丁锡祜三人,举人有丁垲等十二人。丁克成四子廷模、廷举、廷选、廷珍分为四宅,廷珍之子又分出五宅、六宅。
        ()据丁氏家乘和潍县地方志载,清代丁氏世家为县级以上官吏,且政声清廉者有六十余人。  
        ()丁氏世家,以文学著称者有丁附青、丁廷秀、丁善宝、丁裕彦等。以艺术闻名者有丁煜、丁仲麟、丁召保、丁善庆、丁善长。丁锡田为早期禹贡学会会员,与当时胡适、傅斯年、闻一多、郭沫若、唐兰、张政?等著名学者多有交往,丁伟志为丁锡田之子,著名历史学家。以教育而知名者有丁善宝、丁毓庚、丁叔言、丁锡田。
        ()丁氏世家成员,以诗书传家,多有著述,见于地方志书所载,留有著作的二十余人,其中丁廷珍著作八种,丁叔言著作二十余种,丁锡田著作五十余种。丁锡田为修《潍县志稿》出力最多,其还收藏全国有关省、州、县志,多达三百一十五种,其中山东一百零八县县志收罗完备,其藏书数万种,后来由子女捐赠国家。 
        ()丁氏注重教育,明清时期设有家学、义学,清末民国则首创新学,自办继志、益群、智群三所小学。家中十笏园设有家塾深柳读书堂。丁氏办学所培养之人才,知名者有裴昌会、郭味蕖、于希宁、丁伟志等。   
经营首富

        ()丁庸行为迁潍之十二世,其经商致富,振兴门庭。其子丁克成为十三世守成创业,家门更兴。克成四子廷模、廷举、廷选、廷珍均受到良好的教育,分别中举或进士,有的外地为官,如丁廷模进士为工部都水司郎中;丁廷举,举人,官刑部主事,晋兵部郎中。丁廷珍,刑部郎中。因兄弟们多在京师为官,故眼界开阔,精于经济。他们四兄弟利用全家雄厚的经济基础,接受新鲜事物,在家乡广发“帖子钱”(是一种特定区域或行业中自办发行的代金纸币,是由宋代交子、元、明宝钞发展演变而来),逐渐垄断当地经济和商品流通,从中获取暴利,间因社会动乱,造成持有“帖子钱”的多数人家破产,而丁氏四兄弟则由此而一蹴为潍县首富。道光年间潍县新到任县令例行要到丁家拜访,有凡赈灾、修城、建桥、筑路、立庙、兴学等公益大事,则必定要与他们商议而后行。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主题

1万

回帖

2万

积分

大学二年级

wfits币
0 个
注册时间
2009-3-11
UID
21051
 楼主| 发表于 2009-8-14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活地图 于 2009-8-14 11:24 编辑

2# 活地图
        ()丁氏世家由此而始,广置田产,据粗略估计丁氏六大宅门,最兴盛时共有土地六万余亩,分布在潍县、安丘、诸城、胶县、沾化、莒县、寿光等地。仅潍县土地即分布七十多个自然村。据载潍县当时有耕地一百四十万亩,而丁氏世家土地约占全县的4%还多。  
        ()丁氏六宅房屋五千余间,分布在县城中的梁家巷、胡家牌坊街、新街子、棋盘街、东门大街、南 门里大街、坝崖、太平街、西马道等处。在潍县乡间还有别墅房屋,同时在莒县、诸城以及青岛、上海、大连、济南和北京亦购置大量房产。至十七世丁叔言时,其六宅一家的财富即可“富抵半城”了。  
        ()潍县清代历史上有著名园林十余处,仅丁氏世家就有莲池别墅、叠石山馆、十笏园和西园等四处。 
        ()丁氏世家在潍县设钱庄一处,资本五十多万贯,在潍县、诸城、莒县设丰利、丰享、益丰等当铺六座,还有利享缎店,际元、德享、义盛、元隆(开设于北京)等商号,合资民丰电气公司,在上海参股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和五洲大药房,在大连经营广和公贷栈,在青岛设立义德全省通联号贷栈,在济南投资鲁丰纱厂,在潍县创立中华大戏院,中华池澡堂,建有学校三处。  
        ()丁氏世家至丁廷模四兄弟时巨富,到丁善宝、丁毓庚时更富。如光绪三十年(1904)《重修西门石路暨迎恩桥记》称,捐钱者十四家,计钱1520千。其中,丁毓庚(清慎堂)与之本家丁清勤堂共捐钱六百千。凡当时出捐者,多是豪门大户,如按平均计,则每家出捐一百千余,而丁氏世家所捐钱数,约为一家抵六家,由此可见当时丁氏之富有,及其在潍县的经济地位。   
名园蕴文

        ()丁氏世家至清道光间巨富。  
        (1)最先筑起名园者为丁彝厚,丁彝厚为丁廷模之子,与筑十笏园的丁善宝是从兄弟关系。丁彝厚于道光中期在县城西南二十五里的莲池庄建造莲池别墅,占地数亩,叠石为山,平湖植莲,小楼三楹,两厢厅房,月门通桥曲折罗列,石垣倚山,老树绽青,湖中有亭曰小沧浪。此可参见,高密著名文人单为濂所撰《莲池记》,该园至民国时已废。  
      (2)叠石山馆在城北门迤东马道,清乾隆时陈阳敷居宅西院,面积不大,而亭池回廊,曲桥假山,极富韵致。后为丁善宝所有,丁善宝在此邀约友人雅集,多有诗文传世。潍上名人宋书升于光绪癸未(1883),夏作《叠石山馆记》,同游者还有柯劭?,刘抡升、郭杭之、叙堂、丁良翰等当时名人。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主题

1万

回帖

2万

积分

大学二年级

wfits币
0 个
注册时间
2009-3-11
UID
21051
 楼主| 发表于 2009-8-14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3# 活地图
        (3)复园亦名西园,在城东南三里草庙庄,原为韩梦周讲学处,道光初归蒯栋,增饰花木亭榭,颇尽幽窈之致。光绪中丁毓庚购得,更名曰复园,因韩梦周字复园,以字名园意示仰慕前贤。后将郭、陈氏两废园山石联额移置其中,奇峰怪石,美竹嘉葩,又植牡丹千百本,游人络绎不绝,有当时潍县之公园美名。一九二五年康有为曾游宴西园,题留七律一首,盛赞园林树石与人物风流之美。  
        ()十笏园是光绪十一年(1885),丁善宝精心设计建造的,自己最为欣赏作为养静之所的典雅园林。该园的旧址是明嘉靖年间南京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胡邦佐是明代潍县首富,其父胡琏,子胡绍第、孙胡行知均为潍县名人。胡行知为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官至江西永年县知县。父子祖孙相继为官,在潍县衙署左侧建有宅第,并且门前还树有牌坊。到了清代初期,胡家衰落,胡氏故宅由陈兆鸾购得,并作修葺营建。陈兆鸾是潍县清代第四名进士,为顺治九年(1652)中式,累官至河南彰德府知府,家门豪富。后来至道光年间,陈氏又将此处宅园卖与郭熊飞。郭熊飞为道光二年(1822)进士,累官直隶布政使,卒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丁善宝于光绪乙酉(1885)孟秋,购得其住宅西邻郭熊飞家的废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改建营造出今天这种规制的十笏园。  
        ()丁善宝在自撰的《十笏园记》中讲建园的目的是为了养静,图的清静幽雅,不是为了追求园林的豪华侈美,也不作为后人游戏玩乐的场所。园中正北面的砚香楼是明代的建筑,经过修整,作为藏书的地方。园中景点有蔚秀亭、漪岚亭、小沧浪亭、四照亭、稳如舟亭、春雨楼、十笏草堂、静如山房、碧云斋、秋声馆、深柳读书堂、颂芬书屋等。此园占地面积仅两千平方米,内有大小建筑物三十四处,房屋六十七间,可为小巧典雅,清静通幽之处。  
        ()十笏园除其小巧典雅的建筑特色外,其中所蕴涵文化特质最为丰厚,每一处景点的名称均有诗情画意的来历,并且亭廊楹柱间所镶嵌张挂的石刻木联均出自名家手笔。十笏园记两篇,一为丁善宝自撰,由其侄孙光绪八年(1882)进士丁良翰书丹;一为潍上名人张昭潜撰,由潍县人光绪二年(1876)状元曹鸿勋书丹。回廊中还嵌有郑板桥所画兰竹石刻数种,还有扬州八怪金农的书画题刻,明末潍县守城有功的县令周亮工所收藏的陈老莲为之所作画刻石,陈介祺、桂馥、翟云升、白永修、王寿彭等人的诗书题刻,也布放于相应位置,共同营造出浓厚的高雅文化氛围。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主题

1万

回帖

2万

积分

大学二年级

wfits币
0 个
注册时间
2009-3-11
UID
21051
 楼主| 发表于 2009-8-14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活地图 于 2009-8-14 11:11 编辑

4# 活地图
        ()从丁善宝筑园起,到其子丁毓庚、孙丁叔言、丁锡田,祖孙三代在此生活六十余年,因他们是以诗书传家,故十笏园成为山东东部文人雅士会集的活动中心,十笏园以其建筑之雅和诗书气息吸纳文人雅集于此。文人雅士有感而作的颂扬十笏园的诗文也得以广传世间。可以说十笏园,是与诗文相得益彰而蜚声天下的。当时潍县文化名人宋书升、刘抡升、郭杭之、丁良翰、陈恒庆、张昭潜、梁文灿、丁启��,安丘诗人王瑞麟、平度文人白永修、还有侨寓潍县的胶州人柯劭?俪撬镙崽锏�,都是十笏园的常客。他们辗转交接,以文会友,以园为文,文事书画,成为潍县乃至鲁东的文化盛事。由此而推动了潍坊地区文化的发展。  
        ()十笏园闻名天下,当时或谓来潍县不到十笏园,等于没来。所以那时国内一些文化名流、达官政要凡到潍县者必游十笏园,且以此为荣幸。康有为一九二五年来潍县畅游十笏园和复园,并下榻十笏草堂,且分别为十笏园、复园各赋题留诗一首。陪同而游除丁叔言、丁稼民、丁笏丞外,还有曹徵亭观察,前潍县令曹蕴键父子。据称国民政府要员居正来潍县亦到过十笏园。山东省主席张宗昌亦游过十笏园。潍县县长厉文礼则在十笏园居住一段时间。著名诗人学者王统照是丁叔言的内弟,每次出游归里凡路经潍县,必作十笏园一游。
乐善好施

        ()丁氏世家热心地方公益事业,乐善好施,并且是父子祖孙家风绍继,救难济危,不遗余力。 立于潍县文庙西的乡贤祠中所供奉的乡贤,有丁廷模、丁善宝。嘉庆年间敕建丁克成乐善好施坊;光绪四年(1878)潍县三里庄建有丁廷珍善行坊;光绪二十一年(1895)大于河建有丁善宝善行坊,祖孙一门数十年间得有三坊表彰善行,这在潍县实属少见。《潍县志稿・人物・义行》中,丁克成,丁廷选、丁廷模、丁廷举、丁廷珍、丁善庆、丁善长、丁廷华、丁彝龙、丁彝厚、丁肇吉、丁敦仁、丁毓庚、丁毓麟、丁建初等十六人有传,这在潍县世家中是独一无二的。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主题

1万

回帖

2万

积分

大学二年级

wfits币
0 个
注册时间
2009-3-11
UID
21051
 楼主| 发表于 2009-8-14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活地图 于 2009-8-14 11:05 编辑

5# 活地图
        ()崇祯十二年(1639)《潍县修城记题名》,中载捐修者四位,其一为丁盛,捐修石城三尺。
    道光十三年(1833)《重修潍县南门城楼记》载,丁允恭名列捐资者之首,丁廷玉亦捐资。
    道光十四年(1834)《修西城外门记》载,由丁廷琛捐银两千余两,独资修竣,时任知县王天锡亲自撰书碑文,以彰其善。
    道光二十五年(1845)《修城记》载,丁鲤书出资。道光二十七年(1847)《修城记》载,董事丁荫堂。
    道光二十七年(1847)《重修潍县南城记》载,董事丁大训名列第一,丁鲤书,丁云书名列六、七。督工有丁荫堂等。
    道光二十七年(1847)《重修潍县西城记》载,总局董事丁廷选。
    道光二十八年(1848)《重修潍县城池碑记》载,捐银者有陈官俊之叔父陈祥礼、丁廷选亦捐银,各家捐银十六万九千九百两。 光绪六年(1880)《修城记》载,丁禧培出资。   
    光绪八年(1882)《修城记》载,丁彝绶督修。
    光绪十四年(1888)《修城记》载,丁肇吉监修。   
    光绪十四年(1888)《修城记》载,修西门南石城,丁肇亦监修。
    光绪十八年(1892)《修城记》载,丁肇吉监修。
    光绪二十七年(1901)《修城记》载,共修十一丈三尺余,由张仔道、丁肇吉二人捐修。
    光绪二十一年(1895)丁敦仁独捐银两千两修成。此前咸丰十一年(1861)丁龙瑞重修。
    一九二一年《潍东北城外填壕记》载,丁恩厚出资。   
        ()潍县祠庙宫观,多由地方人士捐资建修,据乾隆二十五年(1760)《潍县志》称,位于县治东侧的孔北海祠,由邑人丁汝奇创建。
    万历十九年(1591)《重修铁佛寺碑记》,由丁邦交书丹。   
    康熙三十二年(1693)《重修北海孔公祠记》,由丁诚、丁许率侄丁钫捐资重建。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主题

1万

回帖

2万

积分

大学二年级

wfits币
0 个
注册时间
2009-3-11
UID
21051
 楼主| 发表于 2009-8-14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活地图 于 2009-8-14 11:12 编辑

6# 活地图
    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修文昌阁碑记》载,丁庸行出资。
    道光二十年(1840)《重修文昌阁记》载,丁惟扬出资。
    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修观音堂碑记》载,丁廷选、丁廷珍、丁廷琛为领袖;丁严、丁光表、丁宗舜为会首,此事丁氏参与者人数最多,出资出力最多。
    咸丰五年(1855)《重修东岳庙碑记》载,丁惟扬出资。
    光绪十四年(1888)《重修天仙宫碑记》载,丁墀出资。
    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关帝庙碑记》称光绪初年丁彝绶署山西雁平道,拟重建,未果,后来丁彝绶之子丁敦仁笃念父志,与其堂兄丁肇吉等捐资重修。
    光绪二十二年(1896)《重修玉清宫碑铭》载,丁毓庚、丁良翰等捐资。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修潍县学记》载,由丁毓庚等三位士绅捐修。   
        道光二十八年(1848),《重修石桥记》载,丁克成多次捐资维修,以保四时畅通。至道光二十八年,由丁克成之子丁廷选、丁廷珍首倡捐资重修。
    光绪二十七年(1901)《重修万年桥碑记》载,丁氏四世为善捐修此桥。
    嘉庆二十二年(1817)丁克成捐修,道光二十八年(1848)丁廷珍捐资独修,同治十二年(1873)丁善宝重修,光绪二十七年(1901)丁毓庚又出巨资重修。
    光绪五年(1879)《重修下虞河石桥记》,此桥经嘉庆、道光年间重修,至光绪时又冲坏,民人无力修造,丁肇吉独自捐资重修。   
        ()清朝潍县多灾多难,每遇饥荒,丁氏世家全力赈灾,多有首善之举。
    道光十六年(1836)张丰《救荒记事》载,上年五月淫雨,秋虫食禾歉收,登、莱、青三府饥民逃荒奉天。潍涌入数万灾民,知县拜请丁氏等大户设粥厂。丁克成、丁廷模亲自施设,及至劳累染疫,全县粥厂第一个死去者为丁廷模,十余日后丁克成又死去,继卒者有丁?、丁煜并其兄丁培。丁垣以父命捐钱两万贯,为数最多。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主题

1万

回帖

2万

积分

大学二年级

wfits币
0 个
注册时间
2009-3-11
UID
21051
 楼主| 发表于 2009-8-14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活地图 于 2009-8-14 11:12 编辑

7# 活地图
    光绪二年(1876)四月,先后设粥厂十八处,丁善宝一家董理三处,出粮出人以救灾民。据《潍县志稿・人物・文学》载,丁善宝祖克成,父廷珍皆以善行敕建乐善好施坊。咸丰壬子(1852),善宝输巨款以助军饷,赏内阁中书。光绪二年出粟煮粥活万余家。   
        ()丁善宝遗嘱丁毓庚捐钱两万缗以为诸生入学费。丁毓庚设义塾三处,教育丁氏及异姓学童。丁毓庚购义田埋葬德人修铁路掘出的柩棺尸骨。丁毓庚与子丁叔言、丁锡田创办继志、益群、智群三所新学校。   
人神物丰

        ()丁氏世家迁潍―世祖为丁山,明朝初年迁潍不久,其家门出了不少读书人,乾隆《潍县志》科贡表中,所列丁氏人物不少,但功名均不甚显著,至十二世丁庸行兄弟五人,子孙繁衍。而由丁庸行在县城经商发家始,丁氏世家,日见昌盛,丁庸行独生子丁克成,字泽远,捐都察院督事,善于经营,富甲一方,且乐善好施,敕建乐善好施坊。
    丁克成四子廷模、廷选、廷举、廷珍,其中廷模进士、兄弟四人最能经营,通过发放“帖子钱”而致大富贵,四人分家是潍县丁四宅之由来。他们子侄多读史书,但因于家资富足,致力于科举者少,故在外做官者亦少,这是丁氏世家较之潍上其他世家的一大特点。子侄为官者清廉,居家者善经营,好施舍,均有善行,为乡里所推重。
    丁廷珍三子善宝、善庆、善长,三人均擅长诗文书画。他们兄弟分家,丁善宝居长仍称四宅,善庆、善长则依次为五、六宅,这又是丁氏六宅的由来。尤以长子丁善宝为最出色。丁善宝,字黻臣,号六斋,其博览群书,行游天下。眼界开阔,善于为文交友,并广施善行,承前启后,遵父祖之训,肇子孙之贤,是丁氏世家发展史上一位典型人物。其有诗句曰:“不惜金钱倡大义。”应是其一生之写照,潍县乡贤祠供奉其牌位。其除继承祖上遗风,修庙堂、建桥梁、固城池、救灾民、办学校、助军饷外,最大的贡献则在于购置叠石山馆、复园和建筑十笏园。十笏园之营建成功,其不啻在潍县,而且在中国南北方园林建筑发展史上占特殊地位。丁善宝广交天下文友,延揽知名学者在十笏园吟咏,自己著作十数种,建园垂训,明诫子孙读书善行,其居室为碧云斋,内为书画文玩,典籍几案,一派书香气氛。丁善宝夫人为陈官良之女,伯父陈官俊为工兵吏礼四部尚书。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主题

1万

回帖

2万

积分

大学二年级

wfits币
0 个
注册时间
2009-3-11
UID
21051
 楼主| 发表于 2009-8-14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8# 活地图
        ()丁叔言(1888-1946)为丁毓庚三子,出嗣为丁善长孙,丁毓春子,继承六宅全部财产。丁氏四宅,再分成六宅,六宅之中,六宅最富,丁叔言成为潍县首富。丁叔言是潍县丁氏世家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其读书善诗文书画,思想解放,与时俱进,创办新型工商、金融、贷运、文化教育事业,为潍县新兴经济文化发展做出贡献。其与国内外名人交往,如泰戈尔、徐志摩、蔡元培、韩复榘、张宗昌、康有为、王统照等,并延请张宗昌、康有为来十笏园做客;王统照是其内弟,交往最密切。丁叔言更是一位社会活动家,是潍县乡绅领袖,凡公益事业其积极策划。起初与县长厉文礼打游击抗日,后兵败被俘,变节投敌,但内心痛苦,后因张天佐逼迫而自尽。   
        ()丁锡田(1893-1941)为丁毓庚四子,承继四宅部分产业。在丁氏世家中,丁锡田是一位最典型的学者,即令是从潍县和国内来看,其更是一位知名的历史学家、藏书家。旧时教育世家子弟五岁启蒙,七岁读经,然后发愤苦读再博取功名。而丁锡田时值新旧社会的变革动荡,以其短暂的一生全力以赴投身于学术事业之中。其首先搜集和整理海岱文献,提倡海岱文史研究,并以最新的方式发布启示,征集研究著作,编辑〈海岱文征〉二十余册;对潍县史学名家的著作手札收集不遗余力,并进行校勘编辑成类书。其次则是下大财力收山东省地方志,采用互换、收购、传抄等方式,集成全省百余县各个时期的志书全部,这在山东乃至国内堪称第一。再者是对中国古史与近代史研究的贡献,其与当时著名学者王献唐、陈梦家、唐兰、顾颉刚、胡适、闻一多、傅斯年均有交往,是早期禹贡学会会员,时逢战乱,禹贡学会人员南迁,丁锡田则主动提出留守禹贡学会会址,最终卒命于此。当时北京大学张政?先生为一年青学者,丁锡田与之交情最深,而潍县最早的明万历刘廷锡所修《潍县志》,因国内仅北京图书馆存一部,于是,丁锡田托请张政?先生将该志手抄全部而收藏。   
    丁锡田大力关心地方的文化教育事业,其组织文学诗社编印诗文纪游文集。对儿童教育尤为用心,亲自编写历史教材,有教无类,助学成才。其身后藏书三千余种三万余册由子女捐献国家。丁锡田为编辑《潍县志稿》出力最多,而此书则是当时诸多县志中最为出色者。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主题

1万

回帖

2万

积分

大学二年级

wfits币
0 个
注册时间
2009-3-11
UID
21051
 楼主| 发表于 2009-8-14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9# 活地图
        ()戴氏出身诸城名门,为丁毓庚的第三位夫人。其为丁氏生育五个女儿。除一位早殇外,其余四位均贤良淑德,分别嫁与安丘、高密、潍县世家。丁氏世家的女性大都有着较好的文化修养,无论是娶进门的媳妇,还是嫁出去的闺女,均识礼仪闺范,且有的还善于丹青诗文。如丁毓庚的长子丁锡彭、秀才,能诗,其夫人张氏亦能诗,他们夫妇有诗集《贞园诗钞》遗世,可惜他们夫妇二位才高命薄,过了一段举案齐眉、诗书绸缪的甜蜜日子不久即相继去世,而丁锡彭去世时才只有十八岁。还有丁叔言的元配夫人诸城藏淑玉,此人诗书丹青俱佳,尤其工笔花卉最为人称赏,他们夫妇二人志趣相投,据说丁叔言的花卉还得到藏氏的指授。按旧时礼制,女姓前冠夫姓,藏氏嫁归丁门,故《潍县志稿》中为之立传,而称作丁藏淑玉。可惜这位诗书丹青无尽良妙的淑玉,亦是其寿不永,过早去世,而由此丁叔言更是睹物伤怀,遂改画山水,平生永不画花卉矣。   ()孟氏出身章丘旧军镇孟家,孟家为山东著名富贵望族,其最著名的产业即济南和北京的瑞蚨祥绸缎庄,据传称,孟氏出嫁时的妆奁摆满了胡家牌坊一条街,而丁毓庚为娶这位富家小姐,举办新婚典义用五千大洋。孟氏生下一女,嫁与安徽寿县在京官至吏部尚书的文史名人孙家鼐之子为妻。而这孟氏娘家的侄女孟昭兰则嫁与丁叔言之内弟诸城王统照为妻。当时由于联姻关系,丁氏世家与潍上郭尚友、陈官俊、张兆栋世家,以及诸城王、戴、藏、章丘孟、曲阜孔、安徽孙氏均有亲戚,由此而织成了由潍县而联系全省全国的姻亲大网。    
敕坊旌旗

        ()十笏园前面东西街,其西起县治前街(今向阳路),向东路北为郭家巷,再东为关侯庙巷,更东为梁家巷。此街为石板、石块铺平,且有三座牌坊,十二支旗杆,气势宏大,可与十笏园相映辉。此街以胡家牌坊为命,知其名始于明代,今可由县志所记,与新修街而发现的牌坊基座合证。胡家牌坊立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敕封坊额“恩赐四世”,本名“恩赐四世坊”,胡家牌坊是俗相沿称。所谓“恩赐四世”是指胡琏及其子邦佐、孙绍第、曾孙行知四世。胡邦佐生而指四节人称四节先生,嘉靖七年(1528)举人,官至南京刑部郎中。胡行知,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官江西永年县知县。胡琏,胡绍第则是父以子荣,受到朝廷敕封。据《潍县志稿》载,该坊于民国十八年(1929)十月拆除。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投诉举报|客服微信号:ppm0536|今潍网-潍坊论坛 ( 鲁ICP备14032312号 )

GMT+8, 2025-2-4 06:05 , Processed in 0.110164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